根据2024年2月国务院批复的《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商务合作区以促进国际商务交流为目标,在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上,叠加特定封闭区域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政策措施和商务服务功能,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从货物向自然人拓展。

据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局介绍,商务合作区作为制度型开放的全新“试验田”,按照“区域跨境交往便利、国际商务活动活跃、创新要素资源集聚、专业服务能力领先、配套设施完备”的功能目标,正在抓紧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计划于2025年底前按期实现先行启动区封闭运行。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启动运行后,商务人士在区内可以便利地开展跨境商务交流活动,那企业在商务合作区内可以开展哪些具体业务?

商务合作区允许全球各国受邀人员免办签证进入,支持企业更加便捷地汇聚全球商务人士,开展商务会见、商务洽谈、新品首发等商务活动,促进商务交流与国际合作。同时,根据《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办法》,区内支持开展保税研发、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商、融资租赁、软件测试、数据加工等业务。商务合作区正在规划建设专业化的科创研发孵化基地、医疗器械培训展示创新中心等载体,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提供物业空间。
作为助力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新平台,商务合作区还将成为外商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的试点区域,支持企业引入高水平国际医疗资源,开展国际化医疗服务,满足高端商务人士的健康需求。“下一步,将立足商务合作区的功能定位,进一步研究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医疗服务、跨境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不断增强对国际人员和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局表示。
投入运行后,商务合作区将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努力成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试验田”。
市商务委表示,对于国家事权方面的有关事项,拟通过全国人大授权上海市人大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决定等途径,对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作出变通规定,在商务合作区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