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总部位于浦东新区的跨国企业Cytiva(思拓凡)迎来了本土化创新“里程碑”:桐庐工厂首款自主研发的“GF10 PM2.5大气监测滤膜”成功上线,并且拿下了首张订单。目前,该基地正加速生产这一首款自研产品。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滤膜已经实现了原材料和包材的100%国产化,与进口相比,供应周期从90天缩短至30天交付。
同时,在浦东新区总部,Cytiva(思拓凡)最新投入近2000万元建立的细胞培养基开发基地也加速运转,并与国内多家企业达成新合作。这些案例都证明了Cytiva公司“商业本土化、供应链和制造本土化、创新本土化”的成功。
近年来,众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将浦东新区作为其全球产业链布局中的重要环节,总部能级持续提升、模式不断创新。
加速产业链“国产能力”建设
“深耕中国多年,我们是中国市场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活跃的创新氛围,让我们坚定了深耕中国、推动本土化创新的信心和决心。”Cytiva中国表示。
据介绍,“在战略部署上,Cytiva突破传统的单一总部设置,在全球范围设立四大枢纽支撑多中心战略布局,并以‘在区域为区域(In region for region)’作为我们的全球供应链布局模式,通过分散化和多点化的供应链节点,有效管理风险,提升运营韧性。”
以GF10 PM2.5大气监测滤膜为例,这是Cytiva桐庐生产基地首个完全自主研发并量产的产品。“本土化研发过程中,团队面临着技术适配与供应链整合的研发挑战,需要确保本土化原材料符合国际标准,并且满足市场需求。通过与客户深度合作,项目团队进行了大量客户测试,从用户端获取建议与改进方向,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基于本土需求的创新产品。”Cytiva桐庐生产基地表示。
更多“为中国定制”产品正加速0到1、从1到N的本土化进程:今年2月,Cytiva北京生产基地已正式投产Cytiva ReadyKleer XDR一次性生物反应袋,为高端生物工艺耗材的本地供应提供了稳定保障;5月,推出了本土化Cytiva Magnetic Mixer CN磁力混合设备,让Cytiva在关键工艺环节的本土化能力不断提升等。
至此,以浦东新区总部为全球配置的重要枢纽,Cytiva已经实现了覆盖配储液、层析、过滤、分装等功能的生物制药上下游主要硬件的国产能力建设。
看好浦东“产业集群”释放创新倍增效应
今年发布的《上海市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提升能级的若干措施》中提到,在继续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总部增加实质功能的支持,鼓励总部集聚研发创新、财资管理、投资决策、采购分销、供应链管理、共享服务等功能,成为多功能总部。
今年以来,一批高质量外资项目相继落地。在上海市第41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颁证仪式上,浦东新区又有12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家外资研发中心获得认定。截至目前,浦东新区累计获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488家、外资研发中心287家。
在众多功能中,“创新”已成为跨国企业“本土化”战略中的关键点,Cytiva早已先行一步。
“我们看到浦东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效应。所以选择在浦东新区设立全球四大枢纽之一,作为Cytiva上海枢纽,这是我们深耕中国市场的重要体现,也是Cytiva面向未来增长的重要基础。”Cytiva中国表示,在中国市场,Cytiva上海枢纽作为全球的四大枢纽之一,不仅起到管理中心的作用,更作为Cytiva全球最大创新疗法孵化器,与本土市场深入合作,推动行业的技术革新。
中国在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中已逐渐从“参与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特别是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细胞与基因疗法等前沿领域,一批临床价值高的突破性疗法,正加速进入医药新赛道,重塑产业格局。
今年3月,Cytiva 中国细胞培养基开发基地在浦东正式启用,提供定制化培养基开发服务等,可提升在地响应速度和交付标准,助力创新药企快速跨越从研发阶段到产业化的关键门槛。
随后,Cytiva迅速与浦东新区创新药代表企业正序生物、深研生物等多家本土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围绕细胞与基因治疗、基因编辑技术等新兴领域,共同探索工艺优化与规模化生产等。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正逐步构建覆盖研发、制造、商业和生态合作的在地本土化体系。”Cytiva中国表示。“我们还积极加入‘浦东新区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GOI)’,也是看中了这里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路资源配置能力,为我们‘创新的本土化研发’提供了持续动能。”
近日,Cytiva中国科创中心斩获浦东新区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GOI)优秀GOI运营团队大奖。此外,Cytiva中国科创中心已入驻上海科技创新券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团队等创新主体提供基于Fast Trak平台的生物医药行业技术服务,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转载自浦东发布